克井镇
克井镇位于济源市北部,东与五龙口镇接壤,西与思礼镇为邻,北依太行与山西接壤,南与市区相连。全镇总面积220平方公里,辖46个行政村,6.8万人,是济源市工业经济重镇,辖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较快。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文明镇”等荣誉,是全国重点镇、全国千强镇、河南省百强镇、河南省卫生镇、河南省村镇规划建设先进单位,2015年被列为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历史悠久 由于古代时候克井土厚水深,吃水困难,老百姓用凿挖井,凿一下磕个头,所以命名为“磕井”,后来演变成“克井”;到光绪年间开始煤炭开采,形成了驿站,后被称为“马寺街”,马寺街可以说是克井经济的起源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济源县委将全县划分为7个区,克井属一区;1950年将全县7个区合并为6个区,1952年将全县6个区改为8个区,克井仍属于一区;1955年撤区建乡,新建10个中心乡,克井中心乡辖克井乡、大社乡、勋掌乡;1958年8月建立克井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克井人民公社改为克井乡;1989年6月,克井乡撤乡建镇。资源丰富 境内煤炭、耐火粘土、石英砂、砚石、水泥灰岩、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炭资源储量约占全市的60%以上;辖区内自然景观千姿百态,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分布着“三河四库三渠”,即沁河、蟒河、盘溪河,蟒河口水库、河口村水库、窟窿山水库、泗坪水库,愚公渠、东干渠和西干渠;古代济源九大自然景观中灵山晚照、沁口秋风、盘谷晴烟的美景都在克井;有着景色雄奇秀丽的盘古寺(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即公元479年),三国时期的“石门魏碑石刻”、“古栈道遗迹”、“司马懿藏兵洞”等人文古迹。交通便利 晋煤外运主干道济阳公路和侯月、焦枝铁路横穿全境,沿济阳路形成了河南省最大的煤炭批发转运市场;依托侯月铁路盘古站,建成了中兴物流有限公司集装箱项目,该项目可直达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近年来,随着玉川集聚区1-6号线、汤帝路北延、西二环(北延),南太行高速公路及南太行旅游线的修建,我镇的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提升。工业发展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依靠水泥、耐火等五小企业起家,民营经济发达,奠定了工业大镇的基础;到九十年代、本世纪初,依靠煤矿资源开采、挖掘,克井镇成为全市突破亿元财政收入的乡镇之一。近年来,我镇以建设济源北部靓丽新城为目标,实施“工业强镇、产业富民”战略,基本形成了以煤炭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物流产业、新能源产业构建的“四大产业”新格局,新经济、新动力、新模式效应已初显成效。城镇建设 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我镇统筹规划宜业与宜居,全面推进城镇建设,不断拉大城镇发展框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增强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实现了产城融合,目前已形成六纵五横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框架,北部靓丽新城新姿初现。近年来,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突破十亿元,建成区达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8万人。农业生产 围绕西部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近年来累计投资8000余万元,建成了枣庙冬凌草山庄、北辰葡萄公园、太行农庄、金泉农业生态产业园等高效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了冬凌草、薄皮核桃、名优葡萄、苗木花卉和生态牧业五大产业体系。目前,我镇冬凌草标准化生产园面积居全国第一,畜禽养殖规模居全市第一,核桃种植面积居全市第一。克井镇辖46个行政村,分别是克井、佃头、原昌、任庄、小郭富、大郭富、白涧、王才庄、新庄、虎尾河、柿槟、南樊、中樊、北樊、酒务、塘石、贾庄、逢南、青多、灵山、水运、西许、东许、双峰、后沟河、金水、古泉、勋掌新村、北社、枣庙、阎营、阎和、茶店、苗庄、磨庄、交地、郭庄、圪针庄、石河、乔庄、康村、南庄、中社、大社、河口、寨河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