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楼村
木兰镇原名营廓镇,为进一步弘扬木兰文化,经申请,于2013年12月由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木兰镇。2002年被省建设厅授予“中州名镇”称号。全镇总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8万亩,人口3万人,下辖20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166个村民组。主导产业为烟叶、药材、蔬菜种植。木兰镇区位优越。位于豫皖两省三县交界处,距虞城县城35公里,南接全国旅游城毫州市,西依睢阳区宋集镇,商合杭高铁、济广高速、京九铁路纵贯全境,326省道横穿东西,在该镇境内形成了“双黄金十字架”。京九铁路在该镇设有木兰客货站,济广高速在此设有木兰站,西距105国道4公里,北距连霍高速10公里,南距商合杭高铁毫州卢庙站4公里、西距商丘东站10公里。木兰镇文化底蕴深厚。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发源地,境内有官廓遗址、木三祠两处省级重点又物保护单位。营廓遗址为新石器时代的山东大纹口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年,并延续到龙山文化和商、周、汉、唐、宋。其特点是面积大,保护面积24万平方米,持续时间长,内涵丰富(文化层厚达3-4米)。1986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上原建有火神庙、地藏庵、建吉寺、三义阁、泰山庙、李银观等六座庙宇,共有古建筑数百问,是当时全县最大的古建筑群。它对研究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制度和家庭,私有制起源及进一步了解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特别是对探索夏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元、清各代曾重修,是纪念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场所。据史料记载,唐代在此处建有木兰庙,金代泰和年间,重修大殿、献殿,并塑木兰像。元代元统二年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修祠立碑。民国初年,木兰祠已经占地万余平方米,另有祠地400余亩,原祠三节院落,有座北朝南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东西配房等百余问。不幸的是,该木兰祠1943年毁于一场火灾。1993年,虞城县委、县政府筹集资金对木兰祠部分建筑进行了修复,并修建了木兰公园、木兰园林及木兰碑林等。木兰祠现占地7000平方米,1986年木兰祠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兰祠所在地周庄村,原名叫魏庄,2014年12月,破列入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在这里,我们能够近距离了解和触及木兰文化的丰厚与深远。2000年,国家邮政局在虞城木兰景区成功举办了《木兰从军》特种纪念邮票首发式;2007年,虞城县被中国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并成立了“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6月,“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