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街道简介

杨店村

界沟镇位于虞城县最南端,距县城48公里;是两省三县结合部,南临亳州市,东临夏邑县;203省道横穿镇镜,西临商亳高速。辖25个行政村,5.2万人,7万亩耕地,全镇总面积68平方公里。界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包公晾米台就在界沟,界沟镇是市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历史文化1、界沟传说:元顺帝十一年(1351)五月,元未农民起义军中东系红巾军首领韩林儿、刘福通起义于颍州(安徽阜阳市),朱元璋、徐寿辉、郭子兴、明玉珍等相率响应,从而给大元帝国的统治敲响了丧钟。元顺帝十五年(1355),韩林儿称帝于亳州(安徽亳州市),号小明王,建国号宋,元军闻讯大兵压境围困亳州,刘福通前往应战,以涡河为屏障,并在涡河北岸约30公里处开挖重重防御沟壕,红巾军与元军以沟壕为界对峙,恶战一月有余,元军溃败,刘福通乘胜攻归德、汴梁。后红巾军阵亡亲属为怀念亲人,在涡河北岸定居。久之成村,起名为界沟。2、明洪武帝十八年界沟属亳州府,后属南亳(谷熟县)归德府,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为亳二区区公所,解放后属虞城县,1955年建界沟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86年撤乡设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界沟镇美丽乡村试点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3、包公晾米台:宋仁宗皇佑二年七月,汴河决于济阳,淹没虞、亳等县,百姓受灾。开封府尹包拯奉旨运粮沿汴河赈灾,不料途中大雨如泼,粮米全被淋湿,包拯担心粮米发霉,百姓难食,便在驿站附近的汴河北岸建筑场台晾晒粮米。事有凑巧,恰逢河水猛涨,即将淹没晾米台,包公情急中振臂高呼“晾米长耶”,说来神奇,晾米台瞬间升高。这之后,只要洪水上涨,晾米台也随之上涨,洪水怎么也淹不到晾晒的粮米,不久,赈济灾民的粮米晒干了,救了虞、亳一带受灾的百姓,百姓跪地向包公谢恩。洪水过后,被救灾民为答谢包公的恩德,大家一起加固了包公晾晒米的晾米台,并树立碑刻以此纪念包拯,起名“包公晾米台”,为了让更多的后人记住曾经救济过他们先人的包拯,遂将“汴河”改名“包河”,这就是目前流经此处的包河的由来。源于该故事充满神秘的感人情节,当地人对此津津乐道,广为传颂,因而流传至今。城镇特产小城镇要发展,产业要有支撑;所以我们党委政府研究把培育特色产业,壮大特色经济作为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围绕筛板、仓储、粉皮、板材等加工业,中药材、三樱椒、烟叶等传统种植业;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向中心镇区集聚,提高规模生产和效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加快商业、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务工的就业渠道。重点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化链条。目前,我们以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依托,建设 了中药材交易市场;之后建设中药材饮片加工厂。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大批劳动力就业,夯实城镇发展的底气,增强城镇发展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