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街道
邵园乡位于柘城县城西南,属于城乡结合处,地理位置优越,是柘城县产业集聚区和千树园所在地。东与城关镇接壤,东南隔废黄河与梁庄乡、陈青集镇相望,南与张桥乡以惠济河为界,西与岗王镇为邻,东北隅与牛城乡毗连。不但历史底蕴丰厚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独具优势。素有柘城县“西大门”之称,是惠济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全乡总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万亩,人均0.6亩。全乡辖18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145个村民组,总人口41707人。乡内公路纵横交织,交通十分便利,210国道、商周路、柘鹿路、柘睢路、南环路、北环路、西环路,与县城中原大街、春水大道、顺湖路、商周高速入口处形成“双黄金十字架”,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为邵园乡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邵园乡产业发展:邵园乡现有各类种植、养殖合作社29个,大型养殖基地14个,大型种植基地7个,特色加工类产业8个。种植业方面有代表性的润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曹关村蒲公英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养殖业方面有代表性的曹关村种鸭养殖、亿翁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加工业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薯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专业从事红薯和经济林作物种植、农副产品粉条加工的产业,有力的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二、邵园乡近年的发展:邵园乡凭借区位优势,努力打造工业强乡,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入先进工业金刚石有限公司等外来企业20多家。邵园乡民营经济与工业产业以轴承、机械、化工业为主,民营经济突飞猛进,辖区内以金刚石、制药、制衣、轴承、电子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企业已发展到91个,其中上规模企业47个,吸纳从业人员4300人。乡内商业网点164个,城乡集贸市场2个,社会商品销售总额2.3亿元。同时,邵园乡积极配合县城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现已取得突破性发展。目前已累计拆迁3240户居民,动迁面积65万平方米,保障了各重点项目顺利落地。目前正在大力开展邵园城中村改造和徐园城中村改造。三、邵园乡通过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辖区内现已高楼林立、商户云集,金融、交通、电业、供水、医疗、商场及各类专业市场坐落其间,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应俱全,社会保障覆盖率97%以上,城镇软硬环境建设日趋完善。新农村建设实现了五个“村村通”,即:公路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网络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在公路村村通的基础上新开通了工业大道、迎宾大道、学府大道、苏州路、广州路、株洲路、西大街、振兴路、学苑路、双河路、双丰路等10余条主干道路,路两侧全部绿化。新建司楼水厂、冯堂水厂、关桥水厂、县第二水厂四个,管网覆盖我乡18个行政村,为全乡居民提供了安全用水。同时,邵园乡农林牧业在近十年来也得到大发展。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确保了农民安居乐业。四、历史文化:邵园汉墓为故城遗址的附属文物遗址,位于县城西郊邵园村。该嘉为拱顶式砖券多室夫妻合葬墓。墓向东,两主室并列,且有甬道两个、耳室四个,成“共”字形。此墓先后6次被盗,文物所剩无几,两甬道之大石门均被盗走,仅留残石数块。两主室骨架被拉乱,棺木腐朽,棺钉腐蚀严重。在北测女主室内发现银簪一枚、在女主室的耳室内发现一具完整的骨架,仰身直肢,双手合抱于腹部。从骨架腰部发现铜质印章一枚,印纹为“许赞印信”。在腰部还发现一枚母子印章,据推测测,这是盗墓者把男主室内主人拉出来盗窃后的遗物。在男主室的耳室发现有金铜扣、铜饰器等物。出土的其他文物有水晶虎、琥珀蟾蜍、金餅、金豆、玛瑙、珍珠等文物,尤以水晶虎、琥珀蟾蜍等为珍贵。另外还有石猪、陶案、陶罐等器物,但胎质脆弱,难以复原。该墓虽经数次被盗,仍保留了一些珍贵的文物,这说明墓主人的身份是不一般的。据《柘城县志》记载:“许×,名失传。见《水经注》;详《名宦》。”考之《水经注》云:柘城城内柘令许君清德颂,石碎字紊……”又“柘城西南里许有汉阳翟会,许叔石碑,光和中立。”又有“许婴碑,婴字虞卿、司隶校卫之子,建宁六年立。”该墓离故城西南一里许,又有“许赞印信”为证,该墓当为汉末柘城县令许赞无疑。2000年,故城遗址、旧北门遗址与邵园汉墓一同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称柘城古城遗址。2013年6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