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园村
岗王镇位于柘城县城西部约9公里处,东与牛城乡、邵园乡交界,南与张桥、皇集、李原乡为邻,西与伯岗乡、申桥乡接壤,北与慈圣镇毗连。柘太、柘睢、柘伯公路、商周高速横穿该镇。辖区面积64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242个村民小组,14487户,总人口56646人,为柘城县人口第二大镇,全镇非农业人口15526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7 %,镇政府驻地常住人口904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95人。岗王镇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岗王镇1949年属官庄区,1958年属官庄人民公社,1975年建岗王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2011年11月撤乡建镇。位于孟庄村北的心闷寺前商文化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白果树已逾千年,如今仍枝繁叶茂;力士岗汉墓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40年中共柘城县第一个党支部在岗王镇济渎池村成立,1946年中共豫东对敌工作委员会也设立在此,1948年11月陈毅、邓小平等率军驻扎济渎池村刘楼村民组。改革开放以来,岗王镇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负重拼搏、克难攻坚、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加快发展步伐,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岗王镇农业基础较好,劳务经济效益明显。惠济河、蒋河平行斜穿境内,排灌便利。岗王附近及镇东南隅、西南隅有大面积淤土,其余均为两合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小辣椒、棉花等。2017年全镇耕地面积48698亩,粮食总产量40735吨。2017年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17113人,其中输出国外劳务25人,劳务经济创收3.5亿元。岗王镇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岗王镇已形成南菜北椒格局,孙楼、官庄2个村的蔬菜大棚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产业,2个村现有蔬菜大棚380个,面积1500亩,仅此一项提高人均收入600元;陈庄、赵庄、半坡3个村的辣椒种植面积6000亩;畜牧业发展迅猛,形成马庙村的养牛、孟庄村的养鸡、大李、岗王、半坡村的养猪、刘士村的养兔等专业村,年出栏1000头猪厂10家,万只养鸡厂25家;岗王镇林业资源丰富,从事木材加工销售人员1500人,人均年收入5万余元;金刚石微粉生产历史悠久,其中王玉条、韦堤口两个村微粉生产量占全县市场的68%,金刚石微粉生产厂家达50余家。岗王镇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内环路纵贯全镇,27个行政村全部通油路,总里程达120公里;100%农户通电,移动、联通信号、有线电视覆盖全镇;100%的村建成远程教育终端。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村级卫生室41个,从医人员118人;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5%;全镇共有中小学校18所,在校生8100人,其中初级中学4所,学生3960人,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民生工作成效显著,低保救助范围连年扩大,敬老院建设全省先进,内部设施完善,拥有房屋80间,床位120张,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05人,集中供养率40%。岗王镇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2005年完成了岗王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1平方公里。2007年以来先后投资600余万元新建了镇政府办公楼、综治工作中心、计生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中心校;信用社新办公区建设2011年6月份竣工;投资2500万元修建了五纵(学院路、府西路、向阳路、康乐街、和平路)五横(府前路、合欢路、文明路、金融路、幸福路)10条长约15公里宽度为10米的道路,道路硬化率100%,路牌标识安装率100%;按照建管并重原则,新建垃圾中转站1座,垃圾收集点10个,垃圾集中处理率100%;2017年对金融路、向阳路等多条街道进行了精细化改造,投资150万元安装了路灯,100万元修建了排水管网,投资150万元硬化了人行道;投资2500万元建成了5万人安全饮水工程1处,自来水普及率100%,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投资100余万元建成3块精品绿地,共占地14亩,其中恒信园占地8亩,安有健身器材,投资50万元建成占地3.2亩的文化广场1处;镇政府驻地公共绿地面积5.43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6平方米;加大了街区环境整治力度,街区面貌焕然一新。创建了卫生管理新模式,街道整体形象和品位得到大幅度提升,在2012年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巡回检查中,岗王镇取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