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街道简介

安平镇

镇情概况                                                                                                                                                                                                                                                                       安平镇地处柘城县城西南19公里,东北与皇集乡接壤,东南与周口市鹿邑县高集乡相连,南与周口市鹿邑县唐集乡毗邻,西与周口市太康县张集乡相邻,北与李原乡隔涡河相望。素有商丘市“西南门户”之称。1949年2月属周口市鹿邑县,1954年9月划归柘城县,置十一区。1958年12月,建安平人民公社。1977年9月划安平公社部分大队,建铁关公社。1983年12月改公社为乡。1997年10月,撤乡建镇。2005年12月,撤销铁关乡,其所辖地域重归于安平镇。全镇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万亩,人均1.08亩。下辖安平、大史、王营、古楼、杨庄、于庄、周堂、梁堂、冯庄、东李楼、靳阁、小张、大毛、赵油坊、史老八、张炳、花庄、崔桥、罗庄、张东、张西、河西、河东、西李楼、蔡洼、后岗、李庄、邹楼、张店、刘屯、宋庄、前王、后王、刘洼、后郑共35个村民委员会,142个自然村,下设 378个村民小组,农户19263户,总人口712693人。全镇共有贫困村7个,贫困户2054户,人口6384人。全镇已脱贫(1707户)5439人,未脱贫332户889人。镇内公路纵横交织,交通十分便利,商周(商丘-周口)公路(省道S206)、商周(商丘-周口)高速南北贯通,南邻永登(永城-登封)高速,距永登高速“唐集”出口仅4公里,先后修通了通往高集、唐集、马厂、张集境外的县乡道路4条,全镇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工程。交通快速便捷,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为安平镇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历史沿革安平镇历史悠久。相传,汉末此处逢集,以买卖公平,交易平安,商贾呼称安平集。据明朝王家辅墓铭志载“古为陈(今淮阳)宋(今商丘)通衢,上官往来,民苦庐舍之役,公与安平集之北隅创盖官亭......”可见安平在明朝时即为一方大集镇。安平镇在历史上曾两次建县。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上记载:“涡水又东经安平县故城北......。”《陈留风俗传》上说:“大棘乡故安平县也。”清光绪二十二年版《鹿邑县志》记载:“安平县在县治西北七十里......集(安平集)之西南又确有废城遗址也。”可见安平古时曾经设县。第二次设县是1948年秋,为了消灭郭磬波土顽武装,巩固新政权,保卫胜利果实,中共豫皖苏二地委决定,划出鹿邑西北部杨湖口、赵村、玄武、安平、李原、黄集六个区设置安平县,县治驻玄武集。1949年4月长江以北解放,安平县即行撤销,隶属于鹿邑县。1954年9月由鹿邑县划归柘城县,设置为柘城县十一区,辖王堂、靳阁、大梁庄、安平、大宋庄、蔡洼、罗庄、铁关、丁口、王营10个乡。1955年设安平区。1956年调整为安平中心乡,辅导罗庄、后岗、李楼3乡。1958年建立安平人民公社。1962年调整为安平区,辖铁关、靳阁、梁堂、尚庙、王堂、后岗、张桥、安平8个公社。1964年9月调整为人民公社。1978年8月安平人民公社划分为安平人民公社和铁关人民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改乡。1997年10月撤乡建镇。2005年12月铁关乡撤销合并于安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