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村西村
召陵镇位于漯河市东部,召陵区中部,北靠沙河,南临汾河,东邻周口,西接漯河市区。1958年建召陵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改镇。面积51.8平方千米,人口7.34万人,辖36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2004年由原郾城县划归召陵区管辖。京珠、洛埠高速公路,京广、沪渝铁路在此交汇;古迹有召陵“故城”遗址。位于郾城县东部。洛(阳)界(首)公路和漯(河)阜(阳)铁路穿境。 召陵镇是全国重点镇、中州名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伐楚在召陵古城会盟,召陵古城位于召陵区召陵寨西北隅,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名吴寨,欲称老寨。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100米,高出城外地面8米。外城周长12里,呈正方形,高出城外地面3—6米,局部城墙尚存。召陵古城历史久远。地域宽阔,位居要冲,为历代兵家相争之地,留下许多古战场遗迹。东汉时期,许慎在这里著作中国第一部文字大字典《说文解字》;“召陵雪霁”奇特自然景观更是为这座古城增添神秘色彩。据郾城县志载:宋高宗时,岳飞抗金抵郾城曾驻扎召陵。一天夏夜黎明时分,有哨兵突然发现召陵四周白雪茫茫,一片银装素裹世界,不觉大惊而吼起来,众军士被惊醒,出外四顾也不由惊叫不已。岳飞出来仔细查看一番,后向众军士解释说:“此乃天地氤氲之气相结合而产生的自然现象,此为虚景,勿须大惊小怪。”众军士方才放心,且均为目睹此盛景引为终身快事。明代文人谢公翼曾作诗论之:“参差壁垒列荒郊,残雪阴云挂树梢,千载共言齐小白,无人还与问包茅”。“召陵雪霁”使人流连忘返,后人称颂为“彤云散尽晓天晴,白雪皑皑中耳盟,假若八国不问楚,而今谁知召陵城”,召陵因此闻名天下,故有“雪城”之美称。大徐村漯河市富农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10月。从2009年占地150亩、35个大棚,到2018年底占地850亩、160个大棚,从单一西瓜品种到4个优质西瓜品种,同时种植辣椒、豆角、茄子等多种蔬菜,年亩产值达到18000元。漯河市“新大徐”西瓜已注册成为驰名商标,“新大徐”西瓜节已经连续举办九届,年吸引前来购瓜的游客近万人次。近年来召陵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严格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区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紧紧突出新时代召陵经济社会发展“一三五”工作布局和“二次创业”精神,以“围绕中心顾大局,围绕项目强工业,培育特色显亮点”为全镇工作中心和工作重点,大力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紧紧围绕全年各项工作,全镇上下攻坚破难、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区委、区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获得了河南省国土绿化模范(乡)镇、河南省省级卫生乡镇、安全漯河创建先进单位、全市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攻坚突破先进单位、全市统战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维护稳定工作先进乡镇、市级卫生镇、基层民政所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召陵镇建设经济强镇的步伐在不断加大。日新月异的城镇建设,区位交通的明显优势,独特优惠的投资环境,使召陵镇这真热土正焕发出空前的活力。在这片充满希望、孕育商机的土地上,热情好客的召陵人正敝开胸怀,广纳中外有识之士,共图大计,共谋发展,共创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