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街道简介

后李村

李集镇位于郾城区东北部,处于临颍、西华、郾城三县(区)的金三角地带,距漯河13公里。南依颍河,西邻107国道,北与临颍接壤,东与西华为邻,东西长10.2公里,南北宽5.7公里,总面积53.15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2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7万人,耕地面积6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乡镇。全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西傍京广大动脉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东西后魏路、南北李漯路贯穿全境,环乡公路连接各村,村村通水泥路、油路,交通四通八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境内土壤肥沃,水利设施齐全,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粮食、烟叶、瓜果、棉花、蔬菜及畜禽产品资源丰富,尤其盛产烟叶、小尖椒、红薯及“三粉”系列产品,被誉为“豫南粉丝第一乡”,是漯河市生态林业建设先进乡镇、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乡、畜牧业发展强乡、劳务输出大乡,也是远近闻名的“花炮之乡”。李集镇是郾城区党团组织建立最早的乡镇之一。1927年2、3月间,中共豫区执委指示郾城县委“利用防匪的名义,成立‘农民自卫军’武装组织,准备配合北伐革命”。 1927年春,在老官田村召开了“农民自卫军”成立大会,建立了农民自卫军指挥部,从而建立了党领导下的农民自卫军。当北伐军与奉军在郾城区域作战时,奉军残部溃逃至颍河渡口时,林凯率领“农民自卫军”予以伏击,给奉军以狠狠的打击,为北伐军在河南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27年5月8日,汉口《民国日报》以紧要新闻报道了“漯河附近有农团十万余人”,他们“歼灭奉军千余人”,其中“敌步兵一旅完全溃散”。李集乡从1926年建立党团组织后,党组织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李集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后,李集属商桥区,1963年与商桥分设,建立李集区,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后改为公社革命委员会,1984年改为李集乡,2010年12月撤乡建镇。改革开放以来,李集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群众生活日益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尤其是近年来,李集乡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特色农业亮点凸显;强力招商引资上项目,工业经济不断壮大;扎实推进城乡建设,村镇面貌焕然一新;狠抓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党委、政府率领全乡干群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团结拼搏,实干争先,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先后荣获全省计生协工作先进单位、全市乡镇(街区)经济综合考评“五快乡镇”、市信访工作“四无”乡镇、市双汇产业化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先进乡镇、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市级先进集体、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示范乡镇、市烟叶工作先进单位、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先进乡镇、漯河市十佳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平安建设先进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先进乡镇、全市技防建设工作先进乡镇、全市促进老区建设发展先进单位、河南省先进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河南省国土绿化模范乡镇、全省平原绿化先进乡镇、河南省农村科普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