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寨村
顺店镇位于禹州市西15公里处,北邻苌庄镇,东靠浅井、朱阁两镇,南依火龙、文殊两镇,西与方山、花石两个乡镇接壤。顺店镇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型,四季变化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无霜期长。镇政府驻地顺东村,全镇总面积70.3平方公里,辖39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3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3万人,镇政府驻地人口1.3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69人,耕地面积5.4万亩,是许昌市第一人口大镇、农业大镇。顺店镇地处禹州西部乡镇中心地带,环境优美,镇域地势西高东低,平原占全镇三分之二,境内颍河、涌泉河等5条河流穿境而过,森林覆盖率达29.3%。顺店镇古称回龙镇,是因镇区内地势东高西低,降雨时水顺势西流,折而向南,再回首东去,奔腾的洪水犹如巨龙回首,龙是吉祥之物,故名,明末清初,许(昌)洛(阳)故道穿街而过,因道路顺畅,店铺林立,终定名为顺店。顺店,西周为康叔封地,南北朝属康城里,元为神林都孙阳里,明属顺镇里,清分属镇峰里,民国(1936年)分属顺店镇、康城镇。1948年解放,分属四区、五区,1952年置12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61年设顺店区,1968年改称顺店公社,1984年元月社改乡,1987年3月撤乡建镇至今。顺店镇交通便利,S236、S237省道、永登高速、禹登铁路和规划中的234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商贸业发达,是禹州西部著名的农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文化名镇。顺店镇文化底蕴丰厚,夏少康帝曾在此建章立制史称“少康中兴”,仰韶晚期文化曾在这里繁衍。现存有“少康城遗址”和“谷水河夏代文化遗址”。传统的铸造业、刺绣业工艺精良,素有“华夏铸造第一镇、中原刺绣第一乡”之美誉。刺绣工艺历史悠久,据资料查证,远在宋、明、清时顺店人民就植桑养蚕、煮茧抽丝、加工丝绸,民国年间达到鼎盛时期。“绿丝红绸银飘带,如林绣女飞针忙”就是当时丝织刺绣产业兴盛的生动写照。顺店刺绣在2012年已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顺店镇曾先后获得 “许昌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许昌市五好示范镇”、“河南省艺术之乡”、“省级卫生乡镇”、“河南省国土绿化先进乡镇”、“河南省综合治理先进乡镇”“河南省重点镇”、“中州名镇”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殊荣。2017年又成功申报为河南省“刺绣特色小镇”。杂珂是顺店镇的特色菜,本地人也俗称“大杂烩”。说起杂珂,不得不说顺店的刺绣,顺店素有“刺绣之乡”的美称,刺绣加工历史悠久,工艺精良,到民国时期,三里长街,店铺林立,绸缎满架,各地商贾云集顺店进行刺绣贸易。随着客流量的急剧增加,刺激了餐饮业的快速发展,此时开羊肉馆的顺东村民秦中成,看到了商机,利用羊骨、秘制的几十种调料熬制高汤,用羊肉、羊杂做成杂珂,杂珂因配料齐全、风味独特,糖醇味美、营养丰富、价格低廉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菜,饭馆生意异常火爆。特色美食“杂炣”经河南电视台《香香美食》和中央电视台《味道》栏目报道后反响强烈。顺店镇作为“中原铸造第一乡”,铸造加工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顺店铸造工人,在通火发亮的铁水中发现了美的元素。每逢元宵佳节,顺店镇一带的铸造厂便会专门熔出一炉铁水,为周围乡亲表演“打铁花”。“打铁花”又名“打梨花”是河南仅存的大型民间传统烟火,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已有千年历史。原在禹州西部各乡镇流传,现已濒临失传,仅顺店镇康城村保留了此千年风俗。2016年元宵节期间,康城村举行的传统技艺“打铁花”,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多家省内外主流媒体争相报道,为宣传和保护“打铁花”千年绝技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