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街道简介

安良镇

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县城以北8公里大刘山脚下,北与禹州市神垕镇接壤,东、南、西分别与本县的冢头镇、白庙乡、黄道乡相邻,全镇辖41个行政村,98个自然村,人口6.2万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6万余亩。二、行政辖区中区(安东、安西、田村、鲁庄、芦河)5个行政村。南区(肖河、刘武店、南街、西安良、王平庄、孔楼)6个行政村。北区(神前、赵楼、塔林坡、高庙、牛村、丁庄)6个行政村。西北区(磨石坑、老山薛、岩郭、邢楼、任庄、雷庄)6个行政村。东区(狮西、酸庄、山头张、水泉、水磨湾、狮东)6个行政村。西区(三岔沟、高门垌、高垌、段沟、高楼、小寨)6个行政村。东北区(王楼、张庄、朱洼、徐楼、蜂刘、苗楼)6个行政村。三、历史沿革安良镇历史悠久,据本镇水泉寨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8000多年前,安良这块热土上就有人类在此定居,繁衍生息。据现存石碑记载,清嘉庆7年,安良镇取名为“安乐镇”。1947年定名为“安良镇”,这里曾是豫郏抗日根据地的中心,1945年6月,中共河南区党委第六地委、六专署、六军分区都先后设在安良镇的曹沟村,指挥了全区的抗日斗争、土地改革运动和清匪反霸斗争,至今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故事。1958年建安良公社,1984年改乡,1989年建镇。这里历史悠久,人杰物丰,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据水泉村裴李岗文化遗址考古发现,早在8000多年以前就有人群在此定居生活。现生存有2000多年的古柏树和1500多年的银杏树。这里是古时汴洛古道必经之地,很早就有商贸交易。东汉大将军姚期、清道台高三畏、新中国陶瓷泰斗李国桢都是安良人。大刘山、小刘山、风翅山是汉刘邦的习兵练武之地,至今还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这里也曾是八路军豫西抗日根据地,河南省第六军分区、第六地委、第六行署、豫郏县委、县政府都曾在这里设置办公,现留有抗日革命旧址和八路军豫西抗日纪念馆。四、发展概况这里交通便利。平郏快速通道、禹神路、前石路、三洋铁路纵贯安良镇东西南北,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县乡村道路为脉络的高密度交通网络。安良镇距离郑尧高速8公里,距离郏县城区8公里,距离平顶山新城区38公里。便利的交通,为安良镇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这里资源丰富。安良镇有丰富的水利、矿产、电力、劳力资源,南水北调工程穿境而过,有蓝河、胡河、肖河等5条河流,有7座中小型水库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据勘测,全镇拥有可开采地下煤田5.4亿吨,露天紫砂土5.8亿吨,还有高岭土、长石、石英、珍珠岩等矿产资源。丰富的稀有矿产资源具有储量大、埋藏浅,易开采,开发价值高几大特点。安良镇曾是一个传统农业大镇,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烟叶、花生、瓜果、蔬菜等传统养殖业发展稳健,现有规模养殖场82家,规模养殖户816家,红牛存栏1.5万头,山绵羊3.3万只。近几年来,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引进社会资金注入农业生产,逐步形成了以晟安农业示范园、龙山福苑、玉龙山庄、擂鼓台林果公司为龙头的马头岭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主要生产有杏李、核桃、雪桃、竹柳、迷蝶香、花卉等特色农业,吸引了众多的观光者及客商前来洽谈合作, 安良镇传统农业迈上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年来,安良镇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资源、交通、区位、人才优势,积极实施“工业强镇”战略,逐步形成了以陶瓷、红石、煤炭、铸造为特色的新兴工业城镇。由镇区向北五公里,利用便利的交通,充足的电力、水利、天然气保障、 完善的社区设施、优质的服务建起了神前陶瓷工业园区。70多家陶瓷企业分布在六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产品有:唐钧、钧瓷、内墙砖、卫浴、生活瓷、建筑瓷、仿古园林瓷等八大系列、300多个品种,年产4.2亿件(套),年产值达41亿元。并形成了以神前传奇钧窑、宏大钧窑、任氏瓷业、强玉瓷业、银泰陶瓷、豪派陶瓷为龙头的骨干企业。产业工人达到8500人,产品远销全国二十几个省市,甚至销住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神前陶瓷工业园区也被确定为市级工业园区。目前,神前陶瓷产业园的示范效应日益凸显,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品牌特色凸显端倪,已成为安良镇对外交流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