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街道简介

元村

河底镇位于洛宁县东北部,地处洛阳市洛宁、宜阳和三门峡市陕县、渑池四县交界,是革命老区、全国重点镇、洛阳市文明乡镇和民建河南省委“同心”实践活动帮扶单位。全镇辖35个行政村,5.1万人,总面积1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万亩,主要产业是烟叶、红薯、畜牧养殖等。一、区位优势。地处四县交界,距河底镇政府30公里范围内有1条国道(310国道),2个车站(郑西高铁渑池站和渑池火车站),3条省道(S247、S323和S249),4个高速路口(宜阳韩城、陕县观音堂和渑池、义马高速路口),河底镇政府所在地,离郑西高铁渑池站15公里,距郑卢高速韩城站25公里,交通非常便利。即将建设渑池——洛宁——栾川高速过境河底镇,并设服务区和洛宁北站出入口。二、特色产业。河底镇人杰地灵,自然资源丰富,特色产业有烟叶、沙兰杨、“闯王”大杏、特产红薯粉条等。烟叶:烟叶是河底镇的主导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种植烟叶,经历届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现有种烟户1000户,年种植面积8000亩左右,烟叶种植规模、产量、产值位于全省前列,所产“崤山”牌烟叶远销全国各地。沙兰杨:河底、杨坡川区水资源丰富,适宜沙兰杨生长,镇政府采取政策鼓励、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大力发展沙兰杨种植,现有沙兰杨2.5万亩,沙兰杨木材蓄积量30万立方米,并成快速递增趋势,镇内现有木材加工企业8家,年产各类板材5万余立方。“闯王”大杏:河底镇所处地理位置独特,土壤营养丰富,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所产“闯王”大杏色泽鲜艳、味道甜美、个大如卵,为豫西一绝,闻名省内外,现有杏林面积5000余亩,年产量230万公斤,产值900余万元。红薯粉条:河底镇种植红薯历史悠久,已有上千年历史。由于河底多为红粘土,且气候条件适宜红薯生长,河底的红薯种植面积大,技术水平高,品质优良,属绿色无污染食品,极具保健价值,河底镇抓住这一特产优势,大力引进新设备、新工艺加工红薯粉条,现在全镇年红薯栽植面积1.2 万亩,年产红薯粉条450万公斤,产值达3500万元,产品行销周围省市,市场前景良好。三、资源优势。一是人口资源优势。河底镇是洛宁县人口大镇,居全县第二位,其中青壮年劳动力2.5万人左右,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二是粮食资源优势。河底镇是粮食资源大镇,共有耕地面积8.2万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辣椒等农作物,农产品品种多、数量大、资源丰富;三是畜牧资源优势。河底镇是畜牧生产大镇,有各种畜禽养殖场20多家,主要养殖牛、羊、猪、兔、鸡等,年存出栏畜禽达30余万只(头),肉、蛋资源非常丰富;四是风力资源优势。河底镇境内年均风速可达3.5m/s,适合风力发电;五是水利资源优势。境内有连昌河、崤水、西渡水三条河流自西向东流经全境,水量丰沛,清洁无污染,地下水位高且储量大,开采成本低廉,可为企业用水提供保证。四、基础设施。一是道路交通便利。全镇境内硬化道路总里程达520公里,覆盖所有行政村、自然村和居民组,境内外交通状况便利、四通八达,可直通省道,高速,高铁站和火车站;二是电力设备完善。河底镇辖区高压线路10万伏,3.5万千伏电站两个,有双回路电源。全镇共有供电台区109个,可满足工农业和居民用电需求。其中工业用电可利用空间巨大,用电成本较低;三是通讯设备齐全。全镇范围内实现互联网、有线广播电视信号、无线数字电视信号、移动信号、联通信号无盲区覆盖,保证24小时随时可以与全球自由通信。     五、文化底蕴。河底自古便是洛阳进出晋、陕的重要交通要道,其中以山陕会馆、张家大院和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闻名省内外。明清时期及民国初年,作为东至汝州、西至潼关的主要通道,河底镇商业往来十分繁忙,其中清乾隆二十六年,外来客商在此建立了山陕会馆,县村有山陕会馆遗址。张家大院位于河底镇城村,被确定为国家传统村落。张家大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历半个多世纪,经数代人努力而完成,原有40座大院,758间房屋组成,建筑面积是山西乔家大院的数倍,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有368间。无论是房屋门、檐、梁、窗的雕刻技术,还是室内定子床等遗留制作技术,都令现代人叹为观止。河底镇属革命老区, 1931年中共豫西第一个党支部在河底村成立,2011年,河底村被洛阳市委定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现存有第一党支部陈列室,主要展示革命前辈的史志材料。 河底镇政府地址:洛宁县河底镇河底街双龙东路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1410328005432283Q联系电话:0379-66091880邮政编码:471715